- 杨雨环;何山;
墓志材料受到字形讹变、书写风格和产生时代等因素影响,存在很多俗字,常规者有之,生僻者亦有之。志文释读整理成果中,两类俗字都存在缺释、误释问题,以后者为甚。原因在于不明俗变通例、未能识典破典、不辨通假等。宋辽金元墓志虽然时代稍后,传承俗字较多,疑难俗字有所减少,但俗字问题依然是志文释录的主要障碍之一。已有墓志整理成果常见俗字缺、误现象,值得考辨补正,以还原志文原貌,便于科学利用。本文选择新见宋辽金元墓志中的11则缺释或误释的俗字,进行综合考察,同时校正因俗字识辨不当而引发的句读等问题。
2025年03期 v.35;No.163 93-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祯真;
“豎”在古汉语中常作詈语,表示骂人或轻蔑义。而对于“豎”为何有轻蔑之义,学者或以为从构件“臣”得义;或采用“右文说”,认为与声符“豆”有关。通过考察相关语词的音义关系,我们认为从“豆”得声之字多有“短小”之义,“豎”因此有短小义,引申表示轻蔑之义,这也正体现了中国詈语词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和尊卑等级观念等传统文化因素。
2025年03期 v.35;No.163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波;
《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卷》(叄)千唐志斋本释文,存在部分形近讹混、误释典词等现象。考其缘故,主要是未审词义、未辨形近、未明典词、未分异体、未分常见字形变化等。比刊墓志拓片及释文,结合现有文献材料,本文将从汉字构造原理、字词关系、字际关系与墓志及典词常例等对该卷墓志释文中的误释漏释勘正补缺,以便使如此珍贵材料更加贴近原貌。
2025年03期 v.35;No.163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彦宇;
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在将诗歌转为词作的十二首檃括词与集句词中尤为突出。他通过在词律上改拗为顺,在词乐上选择豪放词调、清化婉约词调,在内容上淡化恋情、突显主体,在手法上多用比兴等方式推进诗词的破体变革。但与此同时,苏轼又保留了词的基本音乐节奏,将与词风格相近的晚唐诗作引入词中,实现破体与辨体平衡统一。
2025年03期 v.35;No.163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蹇世敏;王晶瑾;
在晏殊的《珠玉词》中,感时伤怀是屡见不鲜的情调。他对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离多聚少产生淡淡的哀愁,亦包含着对时间的理性思考。从晏殊的《珠玉词》中探究其惜时意识,首先从物衰而感时逝和离合生死之思两个层面进行作品分析,由其感时写作到挖掘其惜时意识的形成和内涵,进一步感受晏殊哀而不伤的词风以及对珍惜时间的理性思考;其次从客观物质、主观性情两方面剖析其惜时意识的形成原因,从晏殊的惜时意识中,体会晏殊对感情、生命的理解和体悟。
2025年03期 v.35;No.163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林凯利;
罗邺是宋初西昆体诗歌的取法对象之一,因此,后人在探讨罗邺诗歌特色时,多倾向于关注其与西昆体相似的清丽工律之特色,却鲜少关注到罗邺诗歌中与西昆体不同的特色,如言理与批判讽刺有力结合、情感表达真切直率。这些迥异于西昆体的特色,正是形成罗邺诗歌“格高”特质的内部因素。统治集团的衰微,罗邺与罗隐、贯休、方干等诗人之间的互动,这两点是造就罗邺诗歌“格高”特质的外部因素。罗邺作为晚唐时期的诗人,认识罗邺诗歌的“格高”特质,不仅深化了对罗邺诗歌的理解,更是为反驳晚唐诗“格卑”的论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25年03期 v.35;No.163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印;周军;
鲁迅早期作品中不少写到“漂泊”,与其所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鲁迅作品的漂泊书写中,不仅选择了萧瑟苍凉的环境与意象完成了“漂泊”空间的建构,同时也明显地展现了对现代性精神的追求,并且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不仅揭示出社会落后、民众麻木愚昧的根源,也展现出希望的所在与寻求的方法。总之,鲁迅以其独特笔力与深刻的思想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漂泊”书写这一母题,展现了其对现代性精神的追求与思考。
2025年03期 v.35;No.163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红;罗谢琼;
在废文言、兴白话的推崇下,自由诗开创了白话写作的先锋。相较于胡适尝试写作的白话新诗,郭沫若进一步推进了新诗形式与内容更加自由、多元的可能性。郭沫若在以《女神》为代表的自由诗中,尝试语言和学科的跨界书写,创新性地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并在“五四”重科学实业的口号下,跨学科地将科学引入新诗文学,为诗歌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启示。同时,郭沫若的新诗呈现出图像化倾向,在体式上为中国“图像诗”的写作拓展了空间分布和视觉效果。
2025年03期 v.35;No.163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黄晓燕;
在福克纳专事经营的约克纳帕塔法王国中,《圣殿》和《八月之光》两部小说看似描画了理想美好的生活场域,实际却勾勒出危机重重的荒原世界。生活于此,个体也不由得充满了畸变,断头、焚身、阉割等残缺身体书写在福克纳小说中屡见不鲜。作家对人无“完人”的极致迷恋,无意间成就了最为诡异的丑态典型。借助文学放大镜的精密解码,人物有违常态的身体崩裂,或可通达美国种族文化观念的激烈冲突,进而嗅闻出福克纳小说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的感性重塑意味。
2025年03期 v.35;No.163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